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!

拉丁海十三郎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5200.net,最快更新刺明最新章节!

    (0685)

    宋应星犹豫片刻,缓缓的说道:“大人,在下愚直,有话就直说了。这个集体农庄,目前看是挺好的,生产的效率很高,屯丁的干活积极性也很高。但是,时间久了,生产效率可能会下降的,屯丁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。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变,这个农庄无法长久存在。”,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为什么呢?”

    宋应星直言不讳的说道:“屯丁们的收入,和他们的产出,严重不成比例。比如说,第一农场,年产粮食几百万斤,分到屯丁手上的,却只有几十万斤。屯丁的获得,是产出的三成左右。而其他的分田到户的民众,每亩地只要上缴四十斤的赋税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,收入是产出的八成以上,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。这么大的差距,肯定会引起屯丁们的心理不平衡的。”

    “古语有云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农庄的屯丁们,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,他们肯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怠工办法,破坏生产。即使有监工,也无法完全保证磨洋工的现象出现。除非是大人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收入,让他们的收入,和外面的民众持平。”,张准点头说道:“没错,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。因为,农庄不属于屯丁,他们只是被动的干活,因此时间一长,就没有了积极性。但是,要是我曰后,慢慢的将农庄的所有权,都转交给屯丁呢?又或者”在所有的农场里面,我实行的都是每亩地四十斤的税率呢?”

    宋应星思索片刻,欣然说道:“要是这样的话”积极性保持的时间,会长很多。可能,相对于单门独户的生产,大型化的农庄,还有一定的优势。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,农庄有更大的应对能力……”

    张准微笑着说道:“正是如此。我用农庄这个例子,只是想说明”好像农庄这样的生产方式,其实是可以推广到农林牧副漫的所有领域的。湖泊太大,一个人管理不了,那没有关系,可以几户人家,甚至是几十户,几百户的人家”联合起来经营。出海捕鱼,一家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汪船,可以多家联合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正如你所说,单门独户的经营,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”特别是对抗风险的能力很小。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,最近十几年,全国的气候变化,非常的糟糕,有越来越冷,越来越干早的趋势。好像北方的大早”已经持续子好几年的时间了,我们山东,也受到严重的影响。”,“以前”打一个灌溉井,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”现在至少要打十丈,有个别地方,即使打二十丈,都找不到水源。这充分说明,要是我们继续保持单门独户的经营方式,很困难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。打一个灌溉井,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,这是一般的农户,根本无法承受的。”,徐正明有点不解的说道:“大人的意思,是要让大商家介入?”

    张准缓缓的说道:“要是有大商家加入,自然最好。要是没有,也没有关系。第一钱庄,是可以贷款的。当然,贷款不是贷给私人,是贷给多个农户的合作体。或许,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合作社。 ……”徐正明皱眉说道:“贷款………万一出现失误,无法偿还贷款,那怎么办?难道将贷款的所有百姓,都全部抓起来?这是要引发动乱的,还请都督大人三思。”

    张准有各不紊的说道:“这当然是有风险的。这个世界上,没有包赚不赔的事情。但是我相信,各行各业有才华的人还是很多的。只要各件允许,他们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来。只要赚钱的人比亏本的人多,贷款就是没有风险放”

    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:“都督大人,你的说法,有点超出在车的理解能力了。这种联合经营模式,恐怕不仅仅是农科司能够处理的,需要政务部顾布相关的具体法令。我们农科司,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。”

    张准说道:“确如此。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,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各文颁布。农科司方面,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。下面,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……”

    宋应星说道:“好!”

    对于农作物的轮作,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,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。因此,在这个领域,他是有充分的发言权的。积极发展间作套种,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《泪胜之书》中,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。公元六世纪出现的《齐民要术》一书,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、葱与胡萎间作的经验。宋代以后麦豆间作、棉著间作等已较普遍,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。

    农作物的间作,包括高、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,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、绿肥作物、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。最常见的间作,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,甘蔗与花生、大豆间作,高粱与粟间作等。林粮间**桑树、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。

    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,乃是玉米、红著、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,和水稻、小麦、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。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,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。前世的张准,是工人家庭出身,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,不是很清楚。

    然而,宋应星的反应,明显有点奇怪,烦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。显然,他对于玉米、红薯、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,不是十分的在意。在他看来,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”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。说得更准确一点”是做好水稻、小麦和豆类的种植,就已经足够了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宋应星在农业生产责面”具有相当的知识,有非常深入的研究。但是,他毕竟是正统的读书人,他的思想,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,比如天朝上国主义严重,固步自封”排斥外来的事物。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。以前,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,就进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,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。

    张准察言观色,感觉宋应星的思维,的确需要开拓一下。过度的自我,对他的成长”非常的不利。沉思片刻,张准缓缓的说道:“玉、米,土豆,红薯都是好东西,要充分的推广开来。这三样农作物”看起来不起眼,其实生命力非常的顽强,又耐干早,田间地头,门前屋后,庭前院后”山林野地,都可以种植,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”这些农作物的味道,大家还有些不习惯。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”红著的味道也不好,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。但是,必须告诉大家,这些都是真真*实实的粮食,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。在灾荒到来的时候,总要比草根、观音土的要好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张准的语调,逐渐的低沉下去,冷峻的说道:“外面的情势,或许你们不太清楚,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。我现在告诉你们,外面的情况,非常的不乐观。”

    “长期的战乱,长期的干旱,季致大片的田地荒芜,今年的粮食产量,必然会大大的减产。没有了粮食,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。我估计,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。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,我们自己也会乱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,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,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,不太可能。因此,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。特别是在玉、米、红薯、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。宋应星,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,都很有经验,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。

    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:“谨遵大人的吩咐。”

    他的确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。这种思想,他从小就有,并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。在他看来,老祖宗的东西,不能丢。连老祖宗的东西,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,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,那算什么事?搞好自己的本行走正经!

    张准想了想,缓缓的说道:“宋应星,我告诉你,玉米的最高产量,可以达到每亩两牟斤……”,”,宋应星失声说道:“什么?两千斤”

    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。当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,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,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。一般的水田,都是在四百斤左右。要是在黄河流域,水稻的产量,还要更低一些,通常只有三百斤,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。至于小麦的亩产量,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。这个玉米的产量,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,那实在是太骇人了。

    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,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,加上山区的土地,超过一千万亩,可以用来种植玉米。每亩两千斤,一千万亩,就是足足“…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,有点跟不上了,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。

    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表情,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。也难怪,玉米亩产量两千斤,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。这个数字,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。为了达到这个产量,玉米的种子,经过精心的培育,生产过程,也得到全方位的监管,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。在明朝,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,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。但是,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。他决定用这个数字,来刺激一下宋应星,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,出现裂缝。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,有期待,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。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,咱中国人什么都好,就是一点不好”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”反映到农业生产方面,只看重粮食作物,只看重五谷”其他的都被蔑视。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,被蔑视是自然的。

    说真的,玉米传到中国,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**在万历初年,随着海上贸易的放开,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。福建当地的官府,在开始的时候,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。但是,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东西,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?无非两个原因。

    第一个,是当时的玉米,产量其实不咋的,和水稻、小麦相比,完全没有优势。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,都只有两百斤左右。因此,要让百姓不种水稻和小麦,改种玉米,那是不可能的。第二个,就是玉米不太好吃。没改良过的玉米”的确很难吃。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,福建当地的民众,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,人根本不吃。

    嗯,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。就好像是当年的番茄,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,谁也不敢吃,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。其实,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”它的味道,就会好得多。

    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”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。农科司的努力,有两个方向。第一个,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,提升玉米的产量。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,肯定是要被唾弃的。但是,如果亩产量超过五百斤,接受的人就多了。要是亩产量超过六百斤,不用虎贲军强迫,百姓们自己都会积极的种植了。

    第二个,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。口味这东西,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。其实,在张准看来,现在的玉米,好像也不是很难吃。至少,他觉得味道还可以。然而,百姓们不喜欢,他也不能强迫。他总不能说,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,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。

    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产玉米,就是希望给百姓们强烈的心理暗示,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,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,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。因为,这两年来,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,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相反的,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,下场就很糟糕。

    张准笑了笑,缓缓的说道:“其实,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,红著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。很多地方,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著。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,加起来超过两万斤!”,这一次,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。

    两万斤!

    这是什么概念?

    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?

    两百斤还差不多,天,还两万斤!

    ,作者注:红著的产量,的确很高,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。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。多数地方分为春夏两次种植。,张准肯定的说道:“我不是吹牛,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。红薯的最高亩产量,实际上已经超过三万斤。当然,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,暂时还做不到。不过,只要我们努力,不遗余力的培育良种,改善耕种办法,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”,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觉得不可思议。亩产量两万斤,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。然而,张准说的有板有眼的,好像的确是有那回事。不得不说,这个数字,的确是刺激到他们俩了。

    好大一会儿以后,宋应星才艰涩的问道:“都督大人,你不是在信口开河吧?红著那个东西,如此的神奇?”,他对这个数字,的确是太怀疑了,因此,在说话的时候,就有点不太客气了。事实上,宋应星也不是一个太愿意折腰事权贵的人物,否则,也不会连一个有品级的职位都混不上了。

    张准肯定的说道:“我没有说谎,你们可以自己尝试。你们的尝试,有两点需要注意。第一点,要尽可能的培育高产品种。第二点,就是监视整今生产过蒂 ……”

    宋应星轻轻的咬咬牙,缓缓的说道:“都督大人,要是你说的是真的,在下一定会努力的验证的……”

    张准继续说道:“其实,红著真的是个好东西。红著本身可以吃,茎叶也可以吃。人可以吃,牲畜也可以吃。在丰年的时候,可以用来喂养牲畜,增加猪牛羊的产量,丰富市场。在饥荒的时候,就是人的主粮……”

    “别看这个红著毫不起眼,要是搞好了,就等于是农林牧副汪全面发展了。现在,老百姓的家里,连人吃的粮食都无法保证,哪里来的粮食喂养家禽家畜?但是,如果有了大量的红著、玉米、土豆之类的,喂养家禽家畜的饲料,就有了保证。”

    宋应星用力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他很怀疑张准的话,却又有种奇怪的感觉,好像张准的话,的确是真的。他下定决心,一定要认真的验证一下,张准的说法,到底是在信口开河,还是确有根据。

    看到张准有事要忙,老田头就告辞离开。

    张准点头说道:“你们先走吧。徐正明,你留下,我有事情和你单独谈。 ……”

    ,今天的第二更送到!,